武汉市小区雨水收集系统
 雨水花园结构详解
 屋面雨水的收集利用
 教学楼屋面雨水收集系统
 湖北美术学院雨水收集利用的探索
 对世博园雨水收集系统的分析
 上海后滩湿地生态水系
 天赐之水
 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在中国城市中的应用
 雨水资源在城市居住区中的应用
 居住区如何合理利用雨水
 雨水花园的设计
 屋顶的雨水集蓄利用
 屋顶绿化的雨水利用系统二
 屋顶绿化的雨水利用系统一
 雨水收集之雨水渗透系统
 雨水收集利用的分类
 城市居住雨水利用系统
 雨水收集系统的循环利用图
 雨水搜集利用是治理环境问题的重要一环
武汉市小区雨水收集系统
武汉市地理位置虽处长江与汉江交汇处,且境内湖泊众多、水资源丰富。但是水质性缺水问题仍然相当突出:一是由于湖泊减少,污染加剧,没有可以作为饮水水源的湖泊;二是长江、汉水虽然流经武汉,但是大部分是洪水。
在轰轰烈烈的城市化建设中,高层楼宇如同雨后春笋遍布武汉三镇,对于环境问题,不仅没有整体的生态规划,甚至是填湖建房、修路、修桥等,造成区内自然生态系统日益恶化,而社会经济增长速度过快,人口、资源、环境和经济之间的严重失调,以致自然生态景观强烈萎缩,破坏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平衡。武汉最大的城中湖—东湖,每逢连续暴雨,雨污水管网不分,导致雨水进入污水管,破坏了东湖的生态环境,并且刺鼻难闻。
长江沿江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,夏季炎热,冬季温和,四季分明;降水丰沛,年降水在 1000 毫米以上。以湖北美术学院 5 号教学楼雨水利用设计方案为例,仅屋面雨水收集利用这一措施,3000 平米的屋顶每年就可以集雨水约 3000 立方米。
如果全市的建筑屋顶都用于收集雨水,并加以利用,这将是一个惊人的数字。因此,雨水的收集利用应从每一栋建筑、每一个广场、每一个社区、每一个城市做起,追求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,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,充分利用当地一切可能的水资源。 由于各地、各居住区区条件的不同,雨水利用涉及面广,影响因素众多,因此,具体方案的设计应深入现场,决策时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、总体规划建筑、道路、水面、景观等的布置和要求、各种条件及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,合理设计雨水利用方案。
今年以来,武汉市降雨量罕见偏少,土壤中的水分被大量蒸发,据气象部门监测,去年 11 月至今,江城地表水蒸发量高达 383.8 毫米。因此,在美院改造设计方案中,对集水区域仅采取加强雨水渗透,将中心水体打造为雨水花园,加强渗透一方面,让雨水回灌地下,补充地下水,以改善武汉因干旱引起空气的干燥;另一方面,武汉排水体制为合流制(雨、污合流),雨污水管网不分,导致雨水直接进入污水管,扩大了城市湖的污染范围。
建议新建小区采用分流制,即污水和雨水分别由污水管道和雨水管道收集和输送,污水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,雨水直接排入水体。提高新建社区居民区建设的绿化率,植被丰富的地表,存蓄雨水的能力会更强。植被覆盖率对场地地表影响极为显著。植被覆盖能够有效地影响地表反射率、地表温度、下垫面的粗糙度和土壤—植被—大气连续体间的水分交换。草本植物具有较强的控制土壤侵蚀的能力:降雨截留、径流延滞、土壤增渗、蒸腾和土层固结等。因此,增加植物的种植面积,形成能够充分吸收雨水的植物面。减少居住区景观中的硬质铺装,尽量采用能够渗透雨水的材料。增加植被覆盖面,地面雨水得以充分渗透。
为了缓解缺水的局面,开发和利用雨水资源已成为解决水危机的新途径。因此在武汉既要防洪排涝,又要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,而作为防洪和缓解水资源危机的一种有效措施,城市雨水利用便显得日益重要。在武汉可采用点、线、面的种植方式对雨水进行节流,点就是居民区附近的花园,采取易于保持雨水的植物,线就是公路边种植植被,使雨水渗透到地下层。面就是在城区建立大型的公园、植物园,使整个城市成为绿色花园。
上一篇文章:雨水花园结构详解下一篇文章:没有了